展覽內容
天星碼頭, 中環 (二十世紀初)
Star Ferry Pier, Central (Early 20th Century)
落實生態海岸線的構思,涉及將生態學與工程學結合,用以制訂建造人造海堤的設計方案。 有關構思既可提升沿岸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亦可推動親水文化,為居民和遊客提供閒息和休憩的好去處。
近年,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海港工程部積極硏究如何在本港落實生態海岸線的構思,並正與本地大學攜手合作,在西貢、馬料水和龍鼓灘三個分屬海洋性、河口性和半開放水域的地點,進行為期兩年的實地試驗,以評估生態海岸線在本港的適用情況。
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
自2018年起,海港工程部以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技術從事海事工程的設計和建造工作。我們利用BIM優化設計方案,並進行三維協調及統籌,以盡量減少建造階段可能出現的施工問題,從而提升整體工程效益。
我們自2017年起改善海港維修資訊系統(Port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PMIS)。經改善後,該系統可滿足日益繁重的維修保養要求。最新建立的資產管理系統與BIM技術互相兼容,讓我們可更有效率地規劃預防性保養和維修工程。
嶄新測量技術
海港工程部負責維護約117個公眾碼頭和約7,800支水底樁柱。現時,本署的潛水員會以目測方法或手提工具,檢查有關水底樁柱。然而,水底樁柱檢查常受眾多環境因素制肘,例如碼頭繁忙運作、水底能見度低和潛水員水下工作時間有限等。
近年,水底樁柱檢查工作需求日增。有見及此,我們計劃善用嶄新測量技術,例如「圖像聲吶儀」、「多波束測深儀」和「激光掃描儀」,以期更有效率地就海事設施的水底結構作初步評估。
近年,為盡量減少填海工程對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正採用以非疏浚方法推展填海工程,當中包括深層水泥拌合法、安裝碎石樁、安裝擠壓砂樁及安裝鋼圓筒等。就填海造地及建造海堤的工程而言,使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無需清除海洋沉積軟土,並以機械設備將海泥與水泥漿混合,以形成水泥拌合柱,從而與海床合組成深層水泥拌合地基,而其強度足以承托海堤構築物和海堤背後填土的重量。
填海造地素來是香港土地供應的重要來源。過去百多年來,政府分階段展開多項填海工程,以擴展市區、發展新市鎮及提供基建;填海計劃提供了充足土地,以便發展中心商業區、觀塘及荃灣工業區、6個新市鎮,以及大量基建和社區設施,當中包括香港國際機場、貨櫃碼頭、維多利亞公園和西九龍文化區。
過去百年,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亦有所提升,以致社會對土地的需求更趨殷切。總結過往經驗,填海屬增加土地供應的重要一環,但在推展工程時,亦須顧及環境和社會的需要。我們在展城館三樓舉行相片展覽,會以圖片、短片和互動遊戲等方式,向市民簡介香港的填海發展。